3月26號,蘋果召開了2019年春季發(fā)布會,這次發(fā)布會上最讓我們這些信用卡和支付研究人士關注的就是蘋果發(fā)布的Apple Card,這張卡誕生的意義在于—這是一張由蘋果定義而非銀行來定義的新型信用卡,我干脆借這個機會就來聊聊信用卡的未來趨勢。
說起信用卡,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張由銀行發(fā)行的塑料卡片,憑這張卡片,我們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商家購買商品和服務,而商家也因為這張卡片可以放心的持卡人提供產(chǎn)品和服務,無需擔心收不到錢,蒙受損失。
其實就信用卡支付而言,本身就是以信用為基礎的記賬式信用消費,銀行在這里扮演的就是第三方擔保的角色,商家也因為銀行的擔保,才能放心為持卡人提供商品和服務。就信用卡本身而言,它是商家識別持卡人信用的一個載體或者媒介。作為載體或者媒介,其形式并不局限于塑料卡片,國外包括我國香港地區(qū)還在使用的支票也是體現(xiàn)其持有人信用的載體或者媒介。只不過我國跳過了支票作為個人信用交易的階段,直接進入了信用卡的個人信用交易時代。
1.以塑料卡片的物理形式呈現(xiàn);
2.卡片上通常載有卡號、有效期、持卡人姓名、安全碼和發(fā)卡機構名稱;
3.卡面上印有各種精美的圖片或者照片,這些都是發(fā)卡機構斥巨資設計或者購買版權;
4.線下使用中通常以刷卡/插卡/非接觸形式完成支付;
5.在線上支付時候,通常提供卡號、有效期、持卡人名字才能完成交易。就安全程度上來說,這是很非常差的,因為你的卡面上的信息一旦被人偷走,別人就可以用你的卡線上購物消費了,因此各種初級安全培訓都會強調不要在電子郵件或者聊天工具中透露你的信用卡信息。
以上這些就是我們過去乃至現(xiàn)在對信用卡的認知。
但我們有必要先看看國內的信用卡市場現(xiàn)狀。
[2]
首先,我國信用卡正在逐漸邊緣化和管道化。由于國內大興掃碼支付,信用卡變成了掃碼支付的管道,甚至銀行也自甘于淪為管道。不少人把自己的信用卡綁定了掃碼支付后,卡片就躺在錢包里很少甚至再也不拿出來了。特別是年輕的90后00后,那些使用智能手機長大的一代,很多人已經(jīng)沒有信用卡的支付習慣和概念,甚至都沒有申請信用卡的意識。眼下除了那些羊毛黨、權益黨還有辦卡的興趣(當然一旦銀行改變或者取消權益,他們銷卡也快),普通人對信用卡的需求正在逐漸減弱。
其次,信用卡在功能上雷同,缺乏創(chuàng)新。我們注意到這幾年我們的信用卡發(fā)展到了一個瓶頸期。打開各大銀行的官網(wǎng),新發(fā)行的信用卡幾乎都是忙著換卡面,但是卻沒什么實質的改變??粗鵁狒[,但是在熱鬧中卻透出無奈的落寂。雖然也有銀行的發(fā)行了一些金屬卡或者是自動變化CVV碼的電子信用卡,無奈成本太高,注定無法普及,最多能為收藏家們收藏的非流通信用卡。
而由于國內刷卡費率的過低,導致不少銀行只能以卡組織提供的優(yōu)惠或者權益來湊數(shù),打開銀行官網(wǎng)簡介,幾乎千篇一律,沒有值得什么吸引人的靚點。如果銀行不再額外投入,靠羊毛和權益來吸引客戶以外,一旦減少或者放棄投入,這些羊毛客和權益黨立馬會鳥獸散。
再則,國內也有銀行發(fā)行了虛擬卡,但是仍然沒有擺脫傳統(tǒng)信用卡的基本要素,卡號、有效期,CVV碼一個都沒少,和傳統(tǒng)卡片相比只是少了一張塑料卡片做載體而已。對于已經(jīng)持有信用卡的人來說,只要把自己的信用卡和Apple Pay綁定一下就多了一張?zhí)摂M卡,實在是沒有必要專門去辦一張?zhí)摂M卡,何況有些虛擬卡還要年費,加上不亞于申請實體卡審核的復雜程序,更是讓持卡人失去申請熱情。
另外作為NFC的非接觸式的銀行卡交易這兩年在國內發(fā)展的并不順利,無知媒體對信用卡免簽免密的非接觸式小額快速交易的錯誤報道,打擊了人們使用信用卡非接觸的熱情,特別是今年某國家級電視臺在3.15對銀行卡NFC交易的報道,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加上前些年銀行和卡組織在普及推廣NFC的上的不力也是雪上加霜。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人們重新對信用卡的引起興趣是非常不容易的,幸運的是,在國外,信用卡并沒有淪為其他支付方式的管道。相反,信用卡緊跟現(xiàn)代IT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和4G網(wǎng)絡的普及,已經(jīng)最大限度的改變了我們周邊的很多事情,連信用卡也不例外,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正在逐步取代傳統(tǒng)信用卡,成為證明持卡人信用的一個載體。在這次發(fā)布的Apple Card恰恰宣布了預示著一個新的信用卡時代的到來。
[3]
我們先看來一段這次發(fā)布會上關于Apple Card的一段視頻:
我們從視頻里可以看到這次蘋果發(fā)布的Apple Card和傳統(tǒng)的信用卡相比,有了非常顯著的變化:
首先,傳統(tǒng)的信用卡都是由銀行或者專門的機構發(fā)行,用戶在申請的時候,需要提交申請表,然后等待銀行或者發(fā)卡機構同意以后才能拿到一張實體卡片,即便是網(wǎng)上申請的信用卡,如果是首卡的話,持卡人也需要去柜面才能激活,非常繁瑣。而Apple Card就簡單多了,用戶只需要在自己的iPhone中的錢包應用里面即可申請激活,免去了傳統(tǒng)信用卡各種繁瑣的申請方式。
其次,這是一張以虛擬卡為主,實體卡為輔的信用卡,而傳統(tǒng)信用卡則是以實體卡為主,虛擬卡為輔。Apple Card的用戶可以在全球任何一臺支持萬事達PayPass的POS機上用Apple Pay消費。就算這部POS不支持PayPass支付也沒關系,蘋果也為用戶準備了一張實體卡,供用戶刷卡/插卡使用。
這張實體卡和傳統(tǒng)的塑料信用卡相比,也是做工極為奢華:采用鈦合金材質和激光刻蝕技術(因為是金屬卡,會屏蔽NFC信號,因此無法支持萬事達的PayPass非接觸式支付),卡身采用極簡設計,除了 Apple Logo、持卡人姓名和芯片外再無任何其他信息,我們也很好奇誰會成為Apple Card的實體卡制卡公司?相比國內不少銀行曾推出的金屬卡,由于擺脫不了信用卡的有效期限制,卡到期后就不能再使用,只能重新?lián)Q卡(通常是到期換成塑料卡)才能繼續(xù)使用。一張成本數(shù)千元,做工考究的金屬卡到期后就不能繼續(xù)使用,非常遺憾和可惜。
目前由于Apple Card沒有正式投入使用,我們現(xiàn)在還不知道,到底是先申請實體卡,然后在iPhone中激活再生成一張?zhí)摂M卡;還是先在iPhone中申請?zhí)摂M卡,然后用戶根據(jù)自己需要在申請實體卡,具體等到今年夏天該卡正式發(fā)行以后才能知道。理論上,在美國有良好信用記錄的iPhone用戶可以即刻申請,即刻通過,虛擬卡在手機上實時開通使用。
蘋果推出的信用卡,第一次取消了信用卡的卡號、CVV安全碼,有效期和持卡人簽名,這些往往是傳統(tǒng)信用卡基本核心要素,是信用卡誕生近七十年以來一個里程碑式的變革。通常收銀員在收銀時要先檢查顧客信用卡上的卡號、安全碼是否完整,是否有持卡人簽名,如果有一個要素不完整,這張信用卡會被拒收。我們也好奇,如果收銀員以后看到一張沒有卡號、安全碼、有效期和持卡人簽名的Apple Card會不會拒收呢?這點我們還是應該相信蘋果的品牌影響能力,無需杞人憂天。
實際上,這張Apple Card并非沒有卡號,實際上卡號已經(jīng)隱藏在iPhone的加密芯片中,取而代之的是用唯一設備號(UDN:Unique Device Number)來代替了實際卡號,每次交易的時候都會生成一次性的設備號來完成交易,這本質就是蘋果Apple Pay的Tokenization技術,Apple Pay早已在日常消費中使用這項技術了。只是這次蘋果在自家的Apple Card上把Tokenization技術用到極致,而且一發(fā)狠,連卡號、CVV碼、有效期都不要了。仔細想來,既然每次都用不同的UDN碼交易,那么傳統(tǒng)信用卡上的卡號、有效期、CVV碼根本就可以不需要了。
當然用戶也會擔心萬一要在網(wǎng)上消費怎么辦,自己連卡號、CVV碼,有效期都不知道,怎么在線消費?其實這無需多慮,蘋果的錢包程序里面自動存儲了一個虛擬卡號,只要使用蘋果系統(tǒng)內的Safari瀏覽器,用戶在線上購物的時候,瀏覽器自動會幫你填好相關的卡號、有效期,CVV碼信息等信息幫助你完成交易。這個卡號是半永久性的,用戶可以隨時生成新的卡號信息,降低卡片在網(wǎng)上盜刷風險。
不過現(xiàn)在暫時還不確定是否只能在iPhone的Safari上這么使用,還是在Mac上的Safari上也能這么使用,不過按照蘋果的性格,只要在他家的系統(tǒng)上使用,應該都不是問題,這對于使用Windows的朋友來說,并不是一個美妙的消息。
[4]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多維化的賬單呈現(xiàn)。傳統(tǒng)信用卡的賬單通常都是紙質的,上面一條條羅列了用戶的交易時間、地點以及交易金額之類的信息。雖然這兩年信用卡的賬單采用電子化了,但是內容還是和傳統(tǒng)的紙質一樣,與其說是電子賬單倒不如說是Excel版的電子賬單而已,而且傳統(tǒng)的賬單上含有卡號等敏感信息,亂曬亂扔有可能導致我們的卡號信息被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