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浪浪,人稱保險蔡徐坤。
自從上次發(fā)完騙保的文章后,很多人開始在后臺喊我老公,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厚愛,讓我受寵若驚,當時我正在洗手間跟馬桶肉搏,一看留言。
感謝你們,從小到大,我沒這么舒服過。
剛開始看留言那一會,我還覺得自己特機智,騙到了這么多人喊我老公,我不怕什么不吉利,我就是想占個便宜,畢竟我的女讀者還是很漂亮的,我分析過頭像。
這一次喊我老公的朋友,頭像都是一些小狗小貓什么的,或者動漫人物。
這得多少萌妹子啊?
我的腦袋已經(jīng)開始搖晃,這是我興奮時的自然反應,叫腦部蹦迪。
就跟放車里的財神爺擺件差不多,你想象一下,多可愛。
但是當我挨個看完這些喊老公的朋友性別后,爺碎了。
深圳25℃的天,我覺得自己在哈爾濱。
當晚,我把家里僅存的兩塊肥皂扔了,那一夜睡得很沒有安全感,因為我不習慣側著左邊睡,但是如果側右邊,我的屁股就朝外了。
經(jīng)過這次老公風云后,我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很多看上去很美好的事情,往往有毒,而且當你知道真相后,會覺得自己像個傻子。
就像我一樣。
也像很多朋友在后臺問到的 “返還型保險”。
別問,真的,一問就暴露了你是保險小白,遇到辣雞同行,順手就把你宰了。
因為返還型這三個字,就是當代保險最大的謊言。
縱觀所有保險相關的規(guī)范用詞,沒有一個詞叫返還型保險。
甚至保監(jiān)會還為此發(fā)過風險提示。
雖然這種官方渠道的發(fā)聲,通常沒什么用。
鋪天蓋地的保險營銷信息,會把不利于己的信息沖刷掉,一年幾萬億資本的力量,足以讓謊言變成真理。
但是我還是想搖一搖你,朋友快清醒一下,頭要冒綠了。
其實保險行業(yè),出現(xiàn)這種非正規(guī)用詞的,也不止“返還型保險”。
比如說百萬醫(yī)療險,你要認真追究,那它就應該叫住院醫(yī)療險,這是寫在備案條款上的名字,合情合理。
但是界定一個醫(yī)療險,是不是百萬醫(yī)療險,難嗎?
不難,只要一個醫(yī)療險保額過百萬,我們都可以叫它百萬醫(yī)療險,甚至過千萬,我叫它千萬醫(yī)療險都沒問題。
這個界定難度,接近弱智級別。一個保額60萬的醫(yī)療險,叫百萬醫(yī)療險你會感覺有違和感對不對?四舍五入的說法根本說服不了你對不對?
但是返還型保險呢?如何界定一個保險是不是返還型?
大家給出的答案是:交出去的保費能退回來。
那反過來,什么是消費型保險?
大家給出的答案是:交出去的保費退不回來。
沒毛病對吧?從你的需求角度思考,這是你所理解的返還型保險。
但是你永遠沒想到,其實一份長期保險是返還型還是消費型,可以全靠我一張嘴。
你想要什么,我就能給你吹成什么。
一個沒有明確界定標準的詞,利用雙方信息的不對等,能實現(xiàn)返還效果的花樣太多了。
2
最接近返還型保險定義的,是兩全險。
壽險你們都了解吧?壽險保死,兩全險在壽險的基礎上,多保了一個生。
按賠付條件來講,就是在保期內(nèi),被保人提前身故了,給付保險金。
或者另一種情況,被保人活滿生存期,給付保險金。
不管是生是死,橫豎都能賠,這種產(chǎn)品從設計之初,就很討喜。
人天性趨利,沒有人喜歡不確定的事情,也沒有人喜歡虧損,很多人把買保險這件事看的很功利。
如果沒用到,那我的保費不就白交了?
這種想法非常魔幻,因為不管最后保費是否返還,你交的保費始終有一部分會用于分攤理賠金,該用于支付風險保障成本、支付保險公司營運成本的費用,一分都不會少。
那么,神奇的數(shù)學問題就來了。
既然保險公司該賺我的沒少賺,該用來分攤理賠金的沒少攤,那為什么有的保費白交了,有的就可以返還?
因為你為了保險的返還功能,每年多繳納了很多保費。
而金錢是有時間價值的。
我舉個例子。
一個30歲的老男人小A,買了一份兩全險中的愛馬仕,X安福滿分。
保到70歲,身故賠50萬,重疾賠50萬,滿生存期(70歲)返還全部已交保費。
分30年繳費,每年的保費是10189元。
另一個30歲的老男人小B,買了一份平平無奇的重疾險,康惠保2020。
保到70歲,身故賠50萬,重疾賠50萬,滿期不返還保費。
分30年繳費,每年的保費是4245元。
兩者的保費相差了一倍,但是選擇了保費返還的小A不吃虧呀,你看那個憨批小B,把錢都送給保險公司了。
嘿嘿嘿,讓我來算一筆賬。
保費返還款10189元-保費不返還款4245元=5944元。
假定老男人小B,每年把5944元,扔進一個低收益高穩(wěn)定的理財產(chǎn)品,按3%的年復利來算,到40年后是本金加利息是39萬。
而老男人小A,坐等保費返還,到40年后共返還了已交保費30萬。
一對比,小B多賺了9萬,刺不刺激?
這就是金錢的時間價值,朋友們。
另一種接近返還型保險定義的,就是,有點長我放第二行。
帶身故責任的終身重疾險。
即是重疾險保到終身,然后沒生病,掛了也賠錢的那種。
之所以說可返還,因為這份保險保到終身對不對?你這輩子一定會完對不對?你完了保險賠錢對不對?
一份必賠的保險,同樣可以說是自己是返還型。
只不過這筆錢是留給家人的,你是見不著了,所以在返還體驗上,要比兩全險差一些。
一般來講,身故的賠付條件分為兩種:
身故返還保費及身故賠付保額。
區(qū)別我這樣解釋,保費好理解吧,你為這份保險交了多少保費,掛了給你返回來;
保額就是你投保時購買的保障額度,比如保50萬,掛了就賠50萬。
終身帶身故賠付保額的重疾險,能起到儲蓄的作用,有它的實用性在。
但是終身帶身故返還保費的重疾險,跟前面提到的兩全險一樣,是看起來爽,算起來虧的好基友。
對比要為返還多交的保費,幾十年后返還的錢真的沒什么價值。
特別是在長期保險還有現(xiàn)金價值的情況下,就更顯得侮辱智商了。
3
凡是長期保險,必有現(xiàn)金價值。
簡單理解,這是你退保后能返還的錢。
具體理解,長期保險采用的是均衡費率算法,把一個人參加保險的這段時間的總風險保障成本分攤到每一個繳費期里。
比如一份保期為終身的重疾險,在投保的時候就計算好了承保你這一生的總保費,然后再除以繳費年限,最后才是你每年要交的錢。
而每個年齡段的風險發(fā)生率不同,在你的前半生,風險發(fā)生率低一些,用于支付你風險保障成本的費用,也應該要低。在你的后半生,風險發(fā)生率高一些,用于支付你風險保障成本的費用,就應該要高。
所以就會有一個問題,在保障前期,你繳納的保費實際是高于你這個年齡段需要支付的風險保障費用。
那多出來的錢去哪了?
也不會被吞掉。
多余的錢會存在保單里,不斷累積生息,變成了保單的現(xiàn)金價值,當你退保的時候,就可以取出來。
不過如果是一份定期的保險,比如保個幾十年或者到70歲的,因為繳納的保費不多,現(xiàn)金價值很微薄,而且在保單結束的末十年,現(xiàn)金價值會斷崖式下跌,直到歸零。
所以買定期的朋友就別盯著現(xiàn)金價值了,指望不上。
終身保險的現(xiàn)金價值,是一條呈直線上升的曲線,跟發(fā)際線一樣美妙。
不要小看一份終身保險的現(xiàn)金價值,基本上滾個幾十年,退保能返還的錢,就跟你總共交的保費一樣多了。
很多保險公司的銷售員,喜歡在計劃書里提到,什么70歲能把錢取出來啊,有什么儲蓄作用啊,說的就是現(xiàn)金價值這回事。
沒什么稀奇的,是個長期保險都會有,包括所謂的消費型重疾險。
通常西裝精英們在介紹自家保險“返還”功能的時候,還不忘黑一把消費型重疾險,說你看他們便宜是便宜,但是錢打水漂了啊。
其實他們真的是對保險沒什么了解。
你說消費型重疾險不返還保費,確實沒這個保障責任,但是人家有現(xiàn)金價值,過幾十年一退保,差不多也能回來保費這個數(shù),甚至還不止。
而且,人沒了也可以退保返現(xiàn)金價值。
這就很魔幻了,想想那些專門花保費,買返保費功能的朋友,你們?yōu)榱死喝ダ?,真是很有現(xiàn)實主義的奉獻精神了。
4
返還型保險,是保險小白最愛聽的謊言。
這個來歷成謎的詞,為何能把大家的智商摁在地上摩擦了幾十年?究竟是陳安之的錯,還是徐鶴寧之過?
其實,起初不關保險公司什么事,也不關銷售人員什么事,你們別怪。
買家和賣家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是市場的需求,決定了供給端的策略。
讓我們喝下一瓶某寶的穿越藥,幻想自己回到1998。
那一年,北京二環(huán)的房子2000一平,你不屑一顧。
那一年,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正興起,馬化騰剛注冊了騰訊,你覺得沒意思。
因為在你的心中,這些都不如賣保險,干什么都不如賣保險。
你是一個穿著體面的保險精英,你并不想改變世界,只想救一救那些沒有保險的人類。
這天,你盯上了一個大姐,30歲出頭,老公在外做生意賺了不少錢,一聽就急需保障。
你沖上去,跟大姐講了一通風險概率和保險杠桿,被轟出門了。
你說40歲后死亡的概率不小,大姐覺得你在咒她;
你說40歲后大病的概率不小,大姐想了想你跟她沒仇啊。
當然這都好說,因為每個人身邊都有不幸的事情發(fā)生,大姐心里還是怕怕的,只是不希望說的太明白,不吉利。
于是你成功揣摩到了大姐的心理,急中生智喊出了一句話:
大姐,買保險就是買平安。
大姐笑了,笑中帶淚,欣慰的點點頭,你終于知道我要什么了。
問了一下這平安怎么賣,你一開始說的還挺好,像跟大姐之間達成了某種吉利的共識,談起業(yè)務來也順利了很多。
但是大姐突然跟你拋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這平安交了什么時候能拿錢?
你秀了一波專業(yè),介紹了兩種拿法,一種是生病,比如得癌,一種是掛掉,比如得癌沒了。
并拿了大姐舉例。
大姐聽完肥胖的身軀微微顫抖,呼吸也沉重了起來,你以為她激動了。
哎,這該死的保險魔力。
大姐做了幾個深呼吸,緩了緩激動,又問,那我一直平安,多久能拿錢?
你說,那交的保費就用于保險公司的營運成本和分攤其他人的理賠金了。
大姐聽完眼睛都亮了,你覺得她的保險知識+1,她覺得你一定神經(jīng)。
我不死不病,錢就給公司和別人,你不是有病就是騙子,滾。
被趕出門后,你愣在了原地,跟當時的很多保險精英一樣,對這些無法拯救的人,無可奈何。
痛定思過后,你覺得還是改變世界實在,把保費返還的產(chǎn)品需求反饋給了保險公司。
保險公司做精算的人,雖然覺得這種沙雕保險,自己不會買,但是前線業(yè)務員的需求呼聲很大,那就做吧,還能咋地。
后來發(fā)現(xiàn)太好賣了,返還型保險=買個平安不要錢,就是交個朋友。
解釋成本低、說服難度低,賣的人好說,買的人好懂,而且公司還能多賺錢。
那就賣吧,還能咋地。
啪的一下給自己一巴掌,回到2019年。
你上過大學,見過世面,投過一兩次理財產(chǎn)品,對金融常識有基本的了解,所以,
不要再把自己當二十年前的大媽了,誰給你吹返還型保險,給他懟回去。
你一嘴,我一嘴,保險一定不出軌。
推薦閱讀: